穿上戏装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脱下戏装就挥锄耕地,成了地道农民。临清松林镇田庄吹腔始于1761年,至今已传承六代共计258年。现在的传承人年龄大的70余岁,年龄最小的20多岁。二三十人的演出团队还异常活跃。“田庄吹腔传承不成问题,但需要支持。”7月11日,年届花甲的田庄吹腔第四代传承人、田庄村支部书记田昌来告诉聊城晚报记者。

田庄吹腔是非遗吗_临清田庄庙会_京剧《卖水》歌词

田庄吹腔剧团的《四上朝》

田庄男女老少都能唱两句

田昌来说,田庄吹腔剧团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以及文武戏伴奏京剧《卖水》歌词,清一色的都是本村人。田庄男女老少都能唱两句。唱戏既能让村民自娱自乐,还能保持村里的好传统。田庄不光唱老辈传下来的戏,还排演新戏,20世纪70年代排的《张思德之歌》《三世仇》《夺印》曾到省里演出。前些年编排的宣传计划生育的《报喜》《拉拉自家事》还在省市得了奖。

田庄的吹腔剧团从诞生到现在,从未停止过演出。一般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后或婚丧事应邀演出,年关一般从初一唱到初六。还有的时候,好几村进行联合汇演。吹腔不但在本村唱,而且到外村唱,最远的到过夏津、武城演出。田庄吹腔剧团,作为一个纯粹由庄户人组成的剧团,能排演40多出折子戏。村里至今珍藏着60多套100多年前的戏文手抄本,且戏文都是严格按照曲牌填写的文言唱词,这些唱词经过一代又一代田庄人口传身授,生生不息。

“除了灯光、音响比不上正规剧团,锣鼓、行头、道具比正规剧团还要多。”田昌来说,至今他们还保存着270多件戏服,其中包括著名艺术家程砚秋以极低价格名卖实送的六蟒六靠八套官衣和头饰,以及刀枪耙子等180余件,多数戏服都有五六十年的历史。每年农历的六月六,田庄艺人们都会像专业剧团那样晾晒戏服。

曲牌丰富曲调婉转悠扬

田庄的戏不同于京剧等板腔戏,学名叫吹腔,类似柳子戏,因伴奏乐器主要为笙、笛而得名。吹腔为曲牌戏,曲牌丰富,曲调婉转悠扬。仅唱腔曲牌就有《锁南枝》《桂枝香》《山坡羊》《诸云飞》等100多个,伴奏曲牌有《朝天子》《斗鹌鹑》等20多个。至今仍在上演的大型折子戏有《挂龙灯》《西湖游景》《三保殿》《汗衫记》等60多部。现在京剧的许多戏,如《卖水》等就取材于吹腔。

吹腔程式化表演较为固定,如旦行讲究“青衣走,大甩手,小旦走,起风摆柳”。“推圈”要边推边走:“花脸过顶京剧《卖水》歌词,红脸与眼齐京剧《卖水》歌词,小生与嘴齐,旦角齐胸,小丑单指”,也有“小丑似小生,小生似小旦”的说法。除此还有翘腿、劈叉、打飞脚等功夫。

田庄吹腔从俗曲小令到化装演唱再到舞台表演,经过长期实践,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特长,最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展现出粗犷豪放的音乐风格。如武将亮相,必须先进行踢腿、飞脚、翻身等一系列动作,以双脚齐跳表示发怒。我国戏曲特有的“虚拟化”“写意化”的表演在吹腔表演中都得到了体现,如《龙舟会》表演,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屈膝虚坐,纹丝不动,整个演出只有小姐、丫鬟和书生三人,通过细腻的表演和身段动作的配合,表现出三人在人山人海中拥挤不堪的情景,十分逼真。

田庄吹腔传承有活力

田庄吹腔的“传剧之宝”是珍藏在艺人赵连仲家中的百年手抄剧本。这四卷折子戏手抄本最初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云崧抄录三十余出,道光三十年(1850年)淬峰又重修之,命名为《摘锦录》,后由本村人田化荣组织抄写修订。

田昌来告诉记者,目前,田庄吹腔的团长是50多岁的桑福雨。吹腔能一直坚持演出到现在,靠全村人的支持。田庄历来就有“舍财、舍地、不舍戏”的遗训。

“从村民到村委会成员都支持‘吹腔’的活动,村民自发筹资支撑演出。‘吹腔’演出了200余年流传至今,田庄人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田昌来说,“大部分是男演员,女演员也培养了不少,只是一出嫁就不能参与表演和演唱了。”

吹腔从清末至今已传承六代,年轻人有不少学的,村里的孩子也热爱学“吹腔”。农闲时,他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安排笛师、小旦、老旦、老生等老师对他们进行传授。

“没有经费保证,没有演出收入,演员文化水平低,青年外出后继乏人,这尽管阻碍了吹腔的传承和发展,但田庄吹腔传承起来还蛮有活力的。”田昌来说,作为农民剧种,田庄吹腔过年过节、大集等没少进行公益演出,目前最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持。

目前,“吹腔”已不单单是田庄人自娱自乐的手段,也成为田庄文化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