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现代京剧《沙家浜》,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到交响音乐《沙家浜》,交响音乐《沙家浜》是在1965年3月,在我国指挥大师李德伦的组织带领下,由中央乐团正式成立创作组,以罗忠镕、杨牧云、邓中安、谈炯明为创作主力,投入紧张的创作排练的。半年后,也就是在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正式公演。

说到现代京剧,毕竟包括一批艺术作品,涉及了一系列的艺术问题,我们在重温、解密它的同时去感悟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去揭示并试图进行一些对今天极为有益的艺术探讨,这也正是《跟我学》栏目推出现代京剧优秀剧目的宗旨。

好唱腔还须有好唱法。在演唱一些新剧目时,也要注重在唱法上下功夫,从刻画人物出发,找到最为准确的演唱形式是尤为重要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一段“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把我们带入到阿庆嫂面临在刁德一、胡传魁的监视下,自己无法脱身去解救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荡的18个亲人又是粮缺药尽消息断,真是令人着急无奈,此时此刻阿庆嫂的心里在想什么呢?阿庆嫂这个地下联络员果有此人么?

阿庆嫂作为戏剧中的典型人物,是当时无数从事地下抗日联络工作同志的缩影,她们掩护新四军、抢救伤员、转送情报,巧妙地与敌人周旋。

阿庆嫂的原形是董家浜东来茶馆的老板,是一个男性,当时编剧考虑到戏中男角太多,才把老板改为老板娘。在沪剧中这个角色由丁是娥扮演。

据说为这一改变当年的文牧编剧没少费劲,他在谈创作时写道:老板娘与老板同在,总不能抢在老板前面去与胡、刁等打交道,那就就要把老板打发走,但老板走后只剩老婆,年纪又不大,胡司令、刘副官会不会动邪念吗?这样一来就必须把老板娘与胡传魁的关系摆的特别近、合理一些。所以在戏中胡传魁问阿庆嫂“阿庆呢?”阿庆嫂答道:“跟我拌了两句嘴就走了,有人看见他说在上海跑单帮呢,说了,不混出个样来不回来见我——。”那么,谁是阿庆嫂?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就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站,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接待过谭震林等党政军负责人,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很多有意于革命的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里用刺刀戳死。今年近90岁的陈二妹仍然在常熟市董浜镇上,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1982年,当年曾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员的谭震林旧地重访时说,说起阿庆嫂,指着身边烈士陈关林的妻子陈二妹说,她就可以说是位阿庆嫂式的人物。

上面说到了阿庆嫂的原型,那胡传魁何许人也?有没有胡传魁这个人呢?先说“胡传魁”其人其事:在《沙家浜》中胡传魁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草包司令。现实中的胡传魁可不是这样的,胡传魁的原型叫胡肇汉,和戏剧中的人物性格正好相反。胡肇汉是一个身材矮小,目如鹰隼 阴险刁钻的杀人魔王。 他是湖南岳阳人,兵痞出身,1926年担任国民党保安特务团团长。1939年春,新四军东进江南,袭击日军虹桥机场,炸毁鬼子飞机。胡肇汉脚踩两只船,连忙与新四军联合。1940年初春,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形势严峻,胡肇汉动摇,他在投靠国民党军的同时又与汪伪政权搞的火热,并与日寇达成默契,一同袭击我新四军后方医院。成了东路抗日的心腹之患,这时的胡肇汉已堕落成以人民为敌的政治土匪。1940年夏,胡勾结日寇金田及伪军第十师包围夏光的部队,伤亡抗日武装110多人、活埋伤病员10余人,罪恶累累,双手沾满了新四军和人民群众的鲜血。1949年胡肇汉觉得形势不妙,从阳澄湖悄悄潜逃到香港参加了国民党军统特务训练,后又回解放区进行反革命活动。1950年被捕,绑赴刑场执行枪决。

上面说到了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的生活原型是当地一个枪法很准的土匪头子的“参谋长”王群,他在投靠了“忠义救国军”之后,与日寇狼狈为奸,袭击我后方医院,与人民为敌,犯下滔天罪行,解放后,潜逃在外,1951年,被公安机关在苏州法办。这正中了那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常说的京剧乐队“三大件”,也就是京胡、京二胡、月琴,在传统京剧里,除唱腔伴奏部分外,还体现于胡琴曲曲牌和行弦之中。就这一部分,在现代戏中也有体现。比如:《沙家浜》第六场阿庆嫂念白音乐就表现出阿庆嫂从屋里走出,看天望水,心情沉重的情绪。

说到京剧“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是京剧发展一二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乐队核心。它在构成并体现剧种音乐风格上具有重要作用。京剧“三大件”在长期发展中,在音区音色、组合方式、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十分鲜明的个性特色,形成闻“三大件”而知京剧的特殊效果。所以在现代京剧中,就非常注意通过“三大件”来保持和凸现京剧风格。 在这段唱腔中的“怎么办?怎么办……这句唱就再次体现出京剧“三大件”的优势。

以上说到京剧的“三大件”,下面我们说一说京剧打击乐,它因其独特的音色,以及在演出中的突出功能而成为京剧音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强烈的体现着剧种风格。在现代京剧中也是非常注意通过贯穿使用打击乐来强化自己的风格特征。就说《沙家浜》的序曲为例,在郭建光的出场中打击乐伴随着管弦乐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烘托作用。

为了能使传统打击乐在现代戏中充分使用,就尽可能地配入管弦乐曲之中。 再说胡传魁结婚,新四军小分队偷袭闹婚宴,新四军战士用了京剧的特技“上高功夫”、“下高功夫”与“云里翻”表演动作,再有打击乐配合,是十分的精彩。

在人们欣赏、品位现代京剧时,总有一点是难以割舍的,就是无论现代戏在唱腔风格上怎么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根基之上。对传统的遗产如何用好、用准极为重要。象《沙家浜》这出戏,可以说是让反面角色唱的最多的一出戏,所以除了阿庆嫂、郭建光等主要人物唱段外,连胡传魁的“想当初”、刁德一的“适才听得司令讲”、“沙老太休要想不开”等唱段都很有个性,这不得不说得益于对传统的保留与化用。这就是:现代戏即出新、又保留。

说到创新,这里我们要说一说前辈谭鑫培先生,他就深谙此道,大胆地从青衣、花旦、花脸等不同行当、不同声腔中吸收养料,一改前辈高亢平直的唱腔形态,创造了轻快、流利、细腻委婉的“谭腔”。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这与我们上面讲述的现代戏即出新又保留的追求,是戏曲被人喜欢和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是同出一理的。

常说听戏是听腔、看戏看角,而品戏的内涵可就深多了、并且是无论大小角色,正面或反面人物、甚至大到舞美、道具小到服饰、点缀都可在“品”之列。就说京剧《沙家浜》你喜欢郭建光,他却爱听阿庆嫂的唱,有不少朋友就爱看马长礼先生的“样”,说他把刁德一的阴狠而不露声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京剧的唱词一般以五字、七字或十字为一句,每两句唱词构成一个相互呼应的乐句;内行也称为上下句。上句的唱结尾处要扬起,给人以伸展延续的感觉;下句的唱则要平稳、短促、给人以间歇和结束的感觉。每段唱不论词句多少,都独立成为一个乐段,通常也叫唱段,都是用不同曲腔和板式来表现的。

以五字句构成独立唱段的应属《沙家浜》阿庆嫂所唱的“西皮流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看来,春来茶馆是开业了,阿庆嫂与刁德一、胡传魁的一场斗智也该拉开帷幕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想过,听戏、看戏、品戏是不一样的。在京剧《沙家浜》中除了大家熟悉的《智斗》一折外,反映了正面人物与反面角色在对唱中的斗智。在戏中刁德一在劝降沙奶奶时也有一段唱,那阴阳怪气中还暗藏杀机。戏词是这样的:“沙老太休要想不开,听我把话说明白”。听完了这段唱腔,不知大家感受如何,接下来我们还是回到《沙家浜》“智斗”一场,这是一段具有智力含量高的片段。两男一女的三方对话,各有立场互相牵制又各自防备“勾心斗角”,在这场戏中,这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阿庆嫂是《沙家浜》中也是现代戏中难得的一个不是依靠政治身份,而是用心计和胆识于不动声色中战胜敌手的英雄人物,因此分外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