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植根于三秦大地的古老地方戏曲,辐射流行于陕甘宁青等广袤的西北地区,深受民众喜爱。至今依然古调独弹,老腔不改,秦韵悠长,秦声飞扬。

秦腔的吐字发音以关中方言为标准,因此,秦腔戏曲的念白唱词不免就采用一些地方语言词汇。既显得通俗平易,又贴近了生活,使得秦腔艺术生命更接地气,更有趣味。

秦腔《二进宫》唱段_秦腔二进宫经典唱词_秦腔《二进宫》全本唱字

秦腔《辕门斩子》中,杨宗保的奶奶前来“关说”,被儿子杨六郎拒绝。儿子对母亲解释道:

非是娘进帐来儿不瞅睬,

儿怕的宋王爷降下罪来。

这里的瞅,在方言中读作qiu(音秋)。瞅是看的意思,不瞅睬就是不看不理不睬的意思,含有不满,轻视,慢待的意味。

秦腔二进宫经典唱词_秦腔《二进宫》全本唱字_秦腔《二进宫》唱段

《柜中缘》里,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徐翠莲,把遭到陷害的遇难的忠良之子藏在柜子里,引起哥哥的误解,她唱道:

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

蚕做下茧儿自己拴。

这个逗字不是逗你玩的那个逗的意思,而是用手动了,摸了,蹭了的意思。比如大人给孩子说,切菜的刀子不敢逗,烧红的铁铲不敢逗,地上的蝎子不敢逗,等等。这个逗字让观众听起来亲切,自然,生动。

秦腔《花亭相会》开头两句:高文举唱:前面儿走的高文举。张梅英唱:后面儿紧随张梅英。这两句平淡通俗的唱词,却成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句子。我小时候,村里的大人在开玩笑时常说这两句戏词,用以取笑某一对相跟着秀恩爱的夫妻。他们就笑说道:“哦,前头走的高文举,后头跟的张梅英么!”常常笑得秀恩爱的夫妻羞红了脸。高文举中状元被宰相偷改家书,做了相府快婿。张梅英历尽艰辛上京寻找丈夫,无奈做了相府的丫鬟。二人恰巧在相府相遇。高文举先前因未认出张梅英,在她面前表现出得意骄傲优越之色,在认出妻子后唱道:

走上前来忙跪定,把恩姐不住地口内称。

张梅英则唱道:

听说来了高文举,仰迈脸儿不招承。

这里的仰迈脸儿,就是心里生气,脸面朝上,假装看不见对方。不招承含有不理睬,不相认,不应答的意思。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受了极度委屈的年轻妻子的形象。

在秦腔《二进宫》里,有几句李娘娘的唱词:

千千思来万万想,千思万想无主张。

悔不该我把江山让,焉有今日这一场?

这个焉有的焉字,本来是个古汉语的书面用字,但在关中乡村却早已成了俗语,俚语。焉有,就是怎么会有的意思。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意思。《花亭相会》里张梅英也唱道:

好不好是奴双父母,说安宁焉能找上京?

眉户戏《梁秋燕》中的秋燕,在阳春儿天里挖野菜慰劳军属:

菜叶儿次绿面,小蒜儿卷纸卷儿。

油勺儿吃起香又甜,保管他一见就喜欢。

这里的次绿面,指的是把野菜切碎,揉进面团里,擀成绿色的菜面条。又好吃,又好看,又有营养。不过这个次字我也不知道如何的写法。想必是个动词,其含义有挤,压,搓,揉的意思。纸卷儿是薄如纸的面片儿卷成的菜卷,放在锅里蒸熟。油勺儿大概是东府人的叫法,具体是啥野菜,我也不知道。

秦腔《二进宫》全本唱字_秦腔《二进宫》唱段_秦腔二进宫经典唱词

眉户,碗碗腔,老腔都属于大秦腔的范畴。西岳华山脚下传唱久远的华阴老腔,在中央电视台一展示就震撼了观众。除了浑厚热烈激昂的音乐旋律,原生态的唱法和行腔,还有带着泥土味儿的通俗朴实的唱词: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这些古老的唱词,与“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来娘是娘”的当代流行歌曲,可谓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当然了,秦腔是雅俗共赏的戏曲艺术,他也有很多的雅致的戏文唱词。比如《白蛇传》断桥一折,白娘子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

这几句唱词秀丽典雅,描写传神,有力地烘托了白娘子此时此地的心情和情感。在《周仁回府》的夜逃一折,周仁的嫂嫂有一段唱词:

昏沉沉 更深夜又静 ,急颠颠 含泪出门庭 。明皎皎 普照残月影 ,静悄悄 万籁寂无声 。忽闪闪 磷火多不定 ,唧唔唔 鹚枭声乱鸣 。风飘飘 吹透衣衫缝 ,明朗朗 眨眼满天星 。弱怯怯 双膝都疼痛 ,病怏怏 衣宽带又松 。乱纷纷 村庄犬声送 ,啼亢亢 雄鸡报五更 。痴娇娇 红颜多薄命 ,哭啼啼 不觉到天明 。战兢兢 过桥心惊恐 ,泪汪汪 好像哭长城 。雾腾腾 望见松柏影 ,挣扎扎 来到妹坟茔 。哭妹妹 叫人肝肠痛 ,你姐姐 力竭又无声 。

这段唱词清丽婉约,大有林妹妹“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意味和韵致。他使用了重叠,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具匠心,雅而不晦。

秦腔《二进宫》唱段_秦腔《二进宫》全本唱字_秦腔二进宫经典唱词

《三滴血》开场有姐姐李挽春的一段唱,用淡墨描画了一副农家纺绩耕读的美好图景:

兄弟窗前把书念,姐姐一旁把线穿。

母亲机shu声不断,一家辛勤非等闲。

姐弟二人常作伴,天伦之乐乐无边。

秦腔二进宫经典唱词_秦腔《二进宫》唱段_秦腔《二进宫》全本唱字

秦腔戏曲之所以久唱不衰,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在于他的亦俗亦雅的特性。秦腔的俗,是基于他的广泛的普及性和草根性。在陕西,在三秦大地上,到处都有唱秦腔,吼秦腔,爱秦腔的普通民众。秦腔的雅,是他植根于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高台教化,歌颂正义,鞭挞邪恶,赞美善良,忠孝,斥责奸邪,背叛。释放能量,激发豪情。寓教于乐,乐而忘忧。无论俗,无论雅,都统一在秦腔的不朽的精神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