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戏曲谚语是戏曲前辈艺人对人品艺德、演唱技巧、表演经验等方面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戏曲谚语虽语句短小,但对仗工整、言简意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从事戏曲表演、戏曲教育的艺术工作者来说,更需要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艺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演员和青少年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戏曲谚语人品艺德专业学习演唱技法戏曲哲理

戏曲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伴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前人总结了人品艺德、演唱要领、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朗朗上口、字字珠玑的戏曲谚语。戏曲谚语经过了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到如今逐步完善,成为我国民间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艺术资产。

一、有关道德方面的戏曲谚语

“做人要讲道德,唱戏要讲戏德”“学艺先学德,无德艺难成”“立业必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艺高不如德高,艺高更需德高”。这些看似平淡无奇、通谷易懂的戏曲谚语,却说出了道德品质在戏曲工作中的重要性。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说过的“戏比天大”,也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艺德的思想内涵。常言说,艺如人品。一个演员的艺术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审美品格和艺术气质,决定其艺术创作的态度和追求,并直接影响其表演艺术风格。

一个具有高尚艺术品质的演员,一定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演出,也一定会以真诚善良的情感塑造好每一个艺术形象。相反,一个品行不端的演员,纵有很高的技巧戏曲发声五大口诀,也不会有太好的艺术成就,更不会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家。的确,良好艺术品德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中认真学习、日积月累的结果。

二、关于专业学习方面的戏曲谚语

“曲不离口,弦不离手”“人不常练没功,角不常练戏松”“书靠念,功靠练,曲靠唱,戏靠演”“小时不练好,大时演不好”“幼功好,演到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四功五法”是每一个演员必不可缺的基功。而幼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童子功更加重要。在人的一生中,幼年是最珍贵、最美好的时光,是一个人发育的关键阶段,肌体柔韧性好,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记忆力、模仿力都有很大优势。特别是对翻、爬、滚、打等武功技巧的训练,更是得天独厚。假如过了这一时期,身体的骨骼、关节等器官逐渐钙化,就不可能再练好了。

在学习戏曲艺术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没有刻苦的练功,就不会有过硬的功夫,也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不经过酷暑、严寒的磨砺,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

学艺贵在持之以恒,最怕时断时续,必须坚持“曲不离口,弦不离手”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样,才能练就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练功方面的戏曲谚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无功,台上稀松”“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基础打不牢,演戏演不好”。舞台是展示演员水平的考场。平常练功的好坏、表演的优劣全都一览无遗地展现给了观众。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演员一声出众,绝对会引来阵阵掌声。相反,一个平时练功偷懒、学习不认真的演员,根本不会在舞台上有惊人的表现。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唱、念、做、打等方面都有好的表现,还必须将全部精力投入进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不间断地去研究、打磨人物内心情感,练习唱腔、身段。即使这样,也不见得能成为一个好演员。何况那些得过且过,靠混来度日的演员,要想成名,简直是痴人说梦。

要想成为一个好演员戏曲发声五大口诀,不仅具备嗓音、形体等先天条件,还要在“四功五法”上有扎实的功底,掌握系统的表演程式技巧,还要求艺术素质全面,有独到的创造能力,更要有为艺术献身的执著精神。正如戏曲谚语所说的那样,“十年能培养出一个状元,十年培养不出个好戏子。”话虽直白,但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四、关于演唱技法的戏曲谚语

“咬字归韵,尖团分清”“唱好声韵辨四声,阴阳上去要分明”“口型错一线,字音错一片”“唱念要讲喷口,须按五音要求”“唱戏靠声,声要靠气”“快板吸气浅,慢板吸气深”。

在演唱中,演员的发声是由气息振动声带,而后经由共鸣器官共振放大而来。没有“气”的运动,就没有人唱歌的存在。演员的音色、音质、音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息的运用技巧。

演员在演唱时,对咬字很讲究。既要咬住,又不能咬死,把握咬字的力度分寸是演唱的诀窍。掌握好咬字的技巧后,演唱时就能做到字音清晰、轻重适度。

“三分天,七分练”“嗓子靠练不靠天”“用喉莫伤喉,练喉勿骄喉”。对戏曲演员来说,嗓音的自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见得嗓音好就一定能唱好戏。还要靠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加以科学的练习,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加上真挚的情感去演唱。这样就会唱得优美动听。先天条件不好的演员,只要掌握好科学的演唱方法,通过锲而不舍的刻苦训练,持之以恒,就能练成一副百唱不哑的好嗓子。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师,她小时候嗓音条件不好,正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派艺术风格。虽然她现在已有80多岁的高龄了,但嗓音如初,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艺术舞台上,并赴北京等地演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北京。

“声音是外形,感情是灵魂”“既要字正腔圆,更要唱动人心”。演员在表演时,非常讲究声情并茂。演员要善于综合运用声音等外部技巧戏曲发声五大口诀,准确把握角色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融入真切动人、极富美感的演唱中,以声传情,唱出人物、唱出意境、唱动人心,引导观众进入剧情,使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戏曲谚语的种类多种多样,从艺德到演唱、表演方法到戏曲哲理等,实在太多了。这些谚语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传诵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戏曲文化,并具有极高的人文哲理内涵。虽说这些谚语的创作者没有太高的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目不识丁的老艺人,但他们所创造的这些戏曲谚语却是丰富多彩的,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非常高。对于我们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来说,这些谚语本身就是生动的论文网站专业格言,特别是对正在学知识、长身体的从事戏曲专业学习的青少年来说,更是一部浅显易懂的好教材,对整个戏曲界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克俭.豫剧演唱谚诀的人文阐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1).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